文化中国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中国 >> 美文 >> 浏览文章


《制度与人情》:一部政治史和一个洋葱头
 来源:共识网 浏览次数:2776次 更新时间:2016-02-18


 

《制度与人情: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张程著,陕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3月出版。

  制度是定死的,人情可以活用,一硬一软,若同时施为就会使政治这潭水深不可测。本书以制度和人情为切入点来讲中国古代政治。其实,两点又可以合成一点——皇权至上。皇帝并不具体指某个人,而是指一个机关。每一项制度的制定就是以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为目的,可阶级的核心还是皇帝。书中提及三个细节,某个字若犯了皇帝的忌讳,不管官名、地名、人名,统统都得改掉;刘邦登基为帝后,老爹见了他也行跪拜之礼;大臣写奏折时,碰到皇、君、圣、旨这四个字,都要顶一格书写。以上均体现出帝王威严高于一切。官职机构也可同解。一把手怕被底下人夺权,底下人又怕一把手给自己使绊子,于是相互提防,暗中斗法。

  本书共十二讲,对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主要制度做了一次梳理。前三讲从宏观角度阐释一些规则概念,接下三讲讲中央政治制度,相较同类书籍亦无甚特别,全书精彩之处在于后半本,特别是第七讲“天下衙门:地方变迁和州县官制”,细致地讲解了“中国行政区划变迁”和“地方官制度”,还有“基层官府与社会”——影响基础社会的三股潜在力量:乡绅、宗族、宗教。第八讲解说整套科举制,第九、十讲分别讲官员的任免及日常工作。

  概观本书,细节明晰是首要特色。古代政治透着诡秘,备受编剧青睐,但是经常出现细节错误。举一列:官员在皇帝面前是自称“臣”还是“奴才”?我们潜意识中认为“臣”要比“奴才”体面。其实,满族人才能在皇帝跟前自称“奴才”,主仆相称是一家人,而汉族人只能称“臣”,君臣相称是两家人。

  本书讲古代政治制度还有两个亮点穿插于各章之间,第一,古代政治基本上强调德治重于法治。政绩考核直接和仁政实行及百姓拥戴挂钩。一对兄弟对簿公堂,父母官一般先不判是非,而是痛哭自省:是我治理无方,才使上梁不正下梁歪。结果常常是兄弟俩自觉惭愧而撤诉。皇帝也要经常“轮台思过”,敬畏民意。第二,古代官员也很重视“慎刑”。司法官专司刑法,或抓人,或动刑,认为这是损阴德的事,尤其判死刑,虽然后来改由皇帝御批,但是官员也得在旁提醒“请皇上三思而行”。这些倒给专制色彩浓重的古代政治制度添了几分温暖,当然,制度终究是制度,关键还要看执行制度的人。

  遗憾的是本书所涉朝代主要以封建末期的明清为主,对于前代只是有所溯及,缺少纵向的比较,故而演变轨迹不十分清晰。另有赘述之处,比如内阁大学士“三殿三阁”之说重复出现。

  古代政治制度是社会各股矛盾之间相互妥协的产物,而制度本身的好坏也很难直接下定论,它只有适合不适合。总之,古代政治文化深不可测,不仅仅是那些制度,试着去深入了解,就会发觉它像洋葱一样,越剥越刺激。

承办单位:国是智库基金管理委员会 国湘控股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07309号-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王克桢楼506-507室 邮编:100871
电话:010-62747602 62747662 62750165   邮箱:services@010551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