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选自胡兰成集外集《无所归止》,胡兰成著,小北编译,中国长安出版社,2016年1月)
今来谈谈中国人的饮食与民族的文明之间的关系。我是中国人,所以我以为中国菜是最美味的。我们所吃的菜,与中国的宗教有关系。中国民族的宗教是黄老,其原本并不当作宗教,但佛教传来,造寺庙作佛事,中国亦模仿它,创立了道教。孔子虽说儒教,但儒教传授为人之道,而非宗教。儒教讲的是天下国家、为官之道、生活方式,而民族的精神、动人的力量、魂,则是道教的。“黄”是说黄帝,“老”是说老子。“黄”是牛,即彼时中国已是农业的民族。距今五千年前,黄帝一统天下,建立朝廷,确立了农业国家。老子出现于三千年后,距今二千五百年前。老子保持民族之魂与黄帝的传统,而孔子为现行的国家政治、家庭、社会开辟正道。这里即是此二人之道的分别。中国的文明,包括菜在内,直至建筑、雕刻、艺术,皆出自黄老,乃至诗、文,皆与之有着深厚的关系。那么试想中国的道教与之又有怎样的关系,它对中国的菜又有怎样的影响呢?中国的道教说“长生”,道教中无死。佛寺里才谈及死。
人为求长生,达到神的境地,想尽一切办法来使自己长生,发见和发明了许多长生之药,这对中国的饮食菜系有很大的影响。中药的发明,本身就是出自中国的宗教道教。如今虽很讲究食物与营养,对吃什么有利于身体等问题皆有所研究,但中药的发明,起初并不是为了治病,而是为求长生。如朝鲜人参等,本草纲目中可见的中医药草,皆是来自于长生。本草纲目里记载了范围广大种类繁多的药草,这些都是中国菜的材料,中国人是一切东西都可以入菜。所以不能忘记菜的材料之繁多,是基于道教的求长生。道教的人吃药草,想要长生,成为仙人。避世而隐居山中,不吃米食,吃其它的食物都是为实现长生的愿望。中国人在两千年前食松果,吃莲子。道教信徒为了宗教,遁入山中,避开米食,调查野草。中国菜的材料之广泛,完全是从这里发展而来的。
再来谈谈中国菜的“火候”。中国菜的烹调,非常复杂。那完全是根据火候。《三国演义》里也记载,直到汉、六朝时代还烤着吃。那以后就很少用“烤”,变成花长时间来做菜。旧历五月初五端午节的粽子亦要煮上几个小时。煮得不够,重新再煮,亦已吃不得。这火候本身就是中国菜中非常重要的,有文火与武火之说。文火是柔和之火,武火是强劲之火。先文后武,或先武后文,掌握菜的三昧极秘。又与燃料亦有关系。
中国的好菜,譬如炖甲鱼等用桑木。同样的火候,若以桑木之火炖之,的确很美味。特别的名菜不用煤气,用炭,而且保证其品质的火候就是做菜的秘诀,中国菜需要有特别的工夫。这火候又与道教有很大的关系。即道教之人,为求长生做仙人,想出了炼丹之道。炼丹,完全在于一种火候。以为吃了一粒丹药,就可以长生。这种炼丹的想法出自哪里?吃了毒草确实会使人立刻死亡。那么反之,吃什么确实会使人长生呢?应该是从这种想法而来。为研究这些,这世上有一种叫微菌的肉眼看不出的毒虫,这种毒虫都杀不死,人就有可能长生,能杀死这种毒虫的是水银。怀着水银杀死毒虫而能否对人体无害的想法,在水银里混入硝酸,加上火烧,引起了化学变化,发现它对人体无害。在炼丹过程中,几次三番下了火候的工夫。这就是火候发达的原因,若没有道教的炼丹,中国菜就不会有今日这般发达。下面谈谈中国菜的气氛。不光是中国菜,做菜时,厨师必须全神贯注地投入精神,这一点非常重要。中国的菜亦先是供奉神,然后供奉先祖,保持恭敬净心地祭神的心情。诚心诚意,献给宾客,送走客人,再给小孩吃,以这样的心情做出的菜,其实很美味。以欢喜的心情做的菜本身就珍贵的,其中有人的“情趣”。厨房里的菜难吃,是因其没有投入“情趣”,只为赚钱而做,不带欢喜和感激的菜,没有精神气魄。
家庭的菜里有母亲或姐姐的“情趣”,在吃之前早就应该有所感激。这种心情是菜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客人面前如何端出菜,如何吃,这是礼,是孔子所教导的,超出了老子的范围。但菜是一种“德”,做菜时必须放下恼恨。有怀恨烧炉灶恨化成毒火的故事,还是必须以德来做菜,同时菜又是“仁”。食物尽量要吃与人关系远的东西。不该经常吃猪肉,而要吃鱼,比起鱼,则更应吃海藻、蔬菜。因为这都是与人关系较远。猪与人几亿年前是兄弟。鱼在它之前,海藻、蔬菜在比鱼更早之前就跟人分开了。吃与人关系远而性质不同的东西才好,生命在不断地变化、进步与革命中。吸收不同性质的东西而产生变化。食物亦是那样,多吃肉食会使脑子变坏。鱼食较好,菜食更好。中国的道教早就知道这些道理,所以避开了肉食。动物吃动物、植物,植物则从无生物吸食营养。“土”就是这种无生物。动物比植物短命,而植物吸食完全异质的,而能长生。所以道教的人竟想办法研究吃土,而毫无结论。但这种想法是既正确而又科学的。吃离自己远的东西,正是所谓的“仁”的精神。
做菜重要的还有“发挥个性”与“创造性”两大要素。真正的中国菜不使用味精,若使用则肉、鸡、蔬菜都能变成同样的味道。保留原味才应该是真正的烹调。厨师被称为是总理大臣之“宰”。盐梅是宰相之材,怀有盐梅的经验,始能有天下之治。发挥各种味道,调和而出的是天下的政治。从中看到,中国菜的第一品鱼翅,为何这么难,鱼翅本身并无色、香、味,但自有使其变得美味可口的东西,那是采用了鸡肉、香菇,发出了十足的味道,而被鱼翅吸收。它自身什么味都没有,却能使天下的味变成它自己的味。所以鱼翅这道菜是天子的。名菜燕窝亦是同样的难。其次是香菇、松蘑何以名贵,香菇、松蘑有各种味道。发挥出个性,而其味又能应对各种场合。一种场合有一种场合的味道。
中国菜油很浓,不管何时都不能只吃肉食。荤菜中必须要配上蔬菜或其它成分,加以调和。咸的配上甜的,淡味加上浓味。各种烹调的学习也很重要,必须摄取各个种类,以调和全体,这很重要。同时,必须具有创造性,赋予我们的情趣。把自身的美投入在烹调中,是颇为重要的。食物又不能过量。中国的点心吃多了就会受不了。上等的东西,吃撑了也不好受。宴席菜、家庭菜亦是同样的原理,吃七分饱是最适量的。东京的中国菜是为了赚钱,拿出十几种,就已令客人厌倦,不想再吃了。菜必须量与味调和,要根据吃的人来考虑味道。年轻人有年轻人的味道,老人有老人的味道,但量都只要给出七分。这时开始感到美味,感到满足,就是成功的。给出七分的量,这也是烹调的一种工夫。所谓一国的菜,代表了该国民族文明,代表了国人的人格道德的才是好菜。
二〇一二年十月十四日,小北译于北京
(原载《中国菜》第七号(昭和四十二年三月)。编按:《中国菜》大概是由书籍文物流通会编辑发行的一本同人杂志,书籍文物流通会常发行儒释道三家的各种典籍。胡此文成于一九六七年,此时他已经能直接用日语进行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