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3日,由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宁夏金融工作局和宁夏保监局共同主办,宁夏保险行业协会协办的第134期中国保险大讲堂暨宁夏金融改革创新高层系列讲座在银川成功举办。
中国保监会原党委副书记、副主席周延礼以《“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保险服务》 为题发表主题演讲。
中国保监会原党委副书记、副主席周延礼以《“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保险服务》 为题发表主题演讲。来自自治区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相关部门,各市县区,部分中央驻宁单位、高校院所、国有企业,各银行、证券、保险机构共400余人参加了本次讲座。
第134期中国保险大讲堂现场
以下内容根据演讲实录整理: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是2013年9月和10月由习近平主席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一带一路”是解决中国乃至世界进一步发展,推动全球化发展造福全世界人民,建立世界利益共同体方案,这个方案将会对人类产生重大影响。 “一带一路”沿线共有64个国家、途径100多个城市,大多数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总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占全球的63%和29%,是目前全球贸易和跨境投资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保险业改革发展的新时空。
保险业如何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作用
中国企业“走出去”沿线各国面临较多政治、经济、法律和违约风险。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互联互通、项目投资、贸易合作,特别是风险比较集中的能源、资源、装备、工程等合作领域,工程保险、责任保险、货物运输保险、船舶保险、能源保险、海外投资保险、信用保险、重装备保险,以及海外工程的财产保险均可以有力地发挥风险管理和保障作用。
1、“一带一路”建设项目为保险业提供丰富的可保资源
“一带一路”建设中保险服务链还可以延伸开展一些针对留学、旅游、科技合作等各种活动的保险服务,为跨境人员流动量身定做各类人身意外险、旅游险、重大疾病险和海外医疗救护等充分的保险保障。“一带一路”建设参与人员面临着工程建设事故、交通、流行性疾病、恐怖事件等多方面风险,保险公司可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风险特征,丰富现有保险产品类型,提供“一带一路”人身风险保障,提供意外伤害保险、流行性疾病保险、雇主责任险等保险产品和服务,完善海外急难救助等附加服务措施,提供及时、便捷的救助服务。可以说,在“一带一路”中,保险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2、“一带一路”企业海外投资是保险风险管理方案载体
保险作为风险转移的重要方式,在产品开发、费率确定、承保、理赔等各个环节,发挥保险风险管理作用。既可以通过保险合同转移企业的经济风险;也可以通过保险专业的风险管理机制,不断延伸风险管理的链条,降低受损企业风险事故带来的经济损失。保险公司要加强市场调查研究,提供国别和行业分析报告,制作风险管理手册,向企业提供风险咨询建议,做好事前预防、事中介入、事后补偿。保险就是要解决风险不确定的问题,我们可以提供保险服务,要掌握国际秩序要掌握全球化各种博弈,特别在保险领域,发挥经济补偿、社会管理、资金统筹的功能,提高保险的功能。对于保险业来说,事后的补偿是我们的杀手锏,保险的品牌是赔出来的。
3、“一带一路”企业海外投资是保险选择融资服务的目标
近几年,我国开始逐步推进保险资产配置多元化和全球化进程,进一步提升保险资金境外投资能力建设水平。2015年,国务院批准保监会设立3000亿元的中国保险投资基金,其中不少项目是服务于“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的,这不仅有利于创新保险资金运用方式,提高资金的运作效率,也更好地推动了保险资金有序集中服务“一带一路”的建设。
保险服务如何贴近“一带一路”企业需要
1、构建有利于企业的保险服务体系:保险要服务好企业,不管是风险保障还是资金融通,首先要有服务体系的建设。通过三个方面:铺设机构网点、共保体和再保险。这些都是我们要加大投入的主要方面,要做好保险的直接服务,企业走到哪里我们要跟到哪里,首先是信息咨询的服务要跟得上,第二开展多家合作、共同参与风险标的风险勘察,形成保险方案落实,合理确定额度,之后根据项目的情况加强和国际大型的再保险公司的合作,建立良好的分包机构,建立理赔代理和再保险的关系,大项目可以要求他们参加,小项目共同参与,调动积极性,共同服务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保险项目落地,使保险项目长期开展,实现合作共赢。
2、构建方便于企业了解国别风险的咨询服务体系:保险机构可发挥自身在风险管理、数据收集、信息处理等方面的技术优势,为我国企业提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别风险指导、数据参考和信息咨询,让企业理性地选择目标客户和优势市场。通过全球资信渠道帮助企业调查海外买家、行业发展、国外合作伙伴等方面的资信状况,为企业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3、构建适用于企业海外投资的保险保障体系:保险机构要充分运用海外投资保险,服务于我国企业“走出去”开展的海外投资涉及征收、违约、经营中断、战争及政治暴乱、汇兑限制等风险保障,优先支持能源资源合作、优势产能转移、农业投资合作项目以及收购类业务等领域,提高我国企业海外权益保障,助推我国企业开辟海外市场,扩大产品出口。
4、构建专用于小微企业海外发展的服务体系:保险业应当有针对性地开发专用于小微企业保险产品,量身定做保险服务。我国企业在进行产业转移和开拓市场的过程中,得到的往往是很多中小型投资和承保项目,开展贸易的也大多为小微企业。我国保险机构应设计创新出口信用保险产品,积极推出小额出口信用保险产品,提高小微企业的参保率,着重小微企业的特殊保险需求,探索制定个性化的承保方案。
5、构建着重于“一带一路”建设的保险服务研究体系:保险机构依托现有机构成立了“一带一路”保险项目小组,积极开展研究。探索海外市场的发展环境,规划海外市场发展的路径,研究海外市场规律,跟踪研究在海外服务的中国企业,着重服务海外投资的项目、区域和领域。
6、构建区别于传统保险业务的风险管理体系:保险业支持中国的装备制造业“走出去”,推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这对我国保险机构是全新的服务检验。保险业要加大对技术装备发展提供风险管理的支持力度,开发更加实用的、针对性更强的航天、航空、核能保险产品。保险机构要发挥风险管理咨询专家作用,为工程量大、运营时间长的项目,如中亚的天然气管道、中石化在哈萨克斯坦的石油工程项目等海外工程提供好保险服务。
保险业如何做好“一带一路”建设服务
1、加强保险服务的顶层设计
从行业层面,要积极推动把保险机制作为一项制度性安排纳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总体布局之中,加快出台保险业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意见,推动出台保险业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鼓励政策。从行业层面,要积极对接国家战略,制定参与“一带一路”的规划设想和实施方案,并从长远规划与现实发展中找到结合点、找到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大局的有效途径。
2、加强保险监管的国际合作
我国抓住参与国际规则制定的历史性机遇,自主研发、快速建成并实施“偿二代”,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偿付能力监管模式。“偿二代”的建成实施对国际保险监管规则的现有体系产生重大影响,初步形成了与欧盟偿付能力体系、美国风险资本制度(RBC)模式“三足鼎立”格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保险监管环境复杂,法律环境、社会信用环境参差不齐,监管部门要继续加强与沿线各国保险监管部门的沟通与合作,加强信息交流,借助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亚洲保险监督官论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监管部门建立监管信息交流机制,进而形成“一带一路”保险合作机制。
3、搭建国际化的保险经营服务网络
要搭建国际化的保险经营服务网络,需要信息、技术、资源、人员、保险机构、保险监管机构等多个方面的支持。信息技术的发展影响着整个产业结构领域的调整,这是很非常残酷的事实。比如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是实体店拍照片后在网上以十分之一的价格买到同样的东西,甚至奥特莱斯面临网购的威胁,大家都是通过信息技术网络操作,不但价钱便宜而且服务便捷。技术的应用对于金融业是个巨大的挑战,对保险业也是一个挑战。但是当技术应用到一定程度,监管机构怎么运用资源,这也是保险发展中要考虑的问题。它们之间不是固定的格局,而是相互互动的格局。
“一带一路”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是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中央经济会议坚持稳中求进,在进上有所作为,我们保险人就要把握好重要原则,按照国家的总体要求全面落实规范,提高自身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水平,为国家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伟大事业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