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享会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思享会 >> 国是研究院 >> 浏览文章


最大“海归”潮背后的“中国吸引力”
 来源: 浏览次数:1498次 更新时间:2017-02-22



30年前,“50后”渠志灿负笈留美,事业成功,生活稳定。如今,她放弃国外的安逸,全职回国创业打拼,开启为家乡经济发展作贡献的航程。

20年前,“70后”申华章奔赴大洋彼岸寻找人生新天地,兜兜转转之后,最终回国开启科技办学生涯,兴办“根植中国,拥抱世界”的个性化教育学校。

10年前,“80后”尹华杰带着父母的叮咛登上飞往德国的航班。潜心积累,学成报国,“是时候回去了”。如今,他将循着初心,踏上归途。

这是回家的故事,这是追梦的情怀。

沿着中国走向强盛的历史走廊,透过新世纪以来的最大“海归”潮,人们看到的是这个共同家园的蓬勃生机,是这个梦想舞台的广阔无垠,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在全球的标杆引领效应。



抓住发展机遇——“走,回中国去!”

在回国创业这件人生大事上,加拿大“海归”张极告诉记者:“我仅用3分钟就拍板决定了!”

2009年,张极携世界领先的“带有活动定位装置的心脏瓣膜植入系统”技术回国做了一场30分钟的演示,国内企业家3小时后作出了投资1000万的决定。当地政府大力支持,相关部门一路绿灯……所有这些,最终成就了高效的“3分钟”。

很多人用“洄游”来形容近年来方兴未艾的“海归”潮,“走,回中国去!”的声音此起彼伏。10年前,中国每送出3人留学,迎回一人。现在,八成人选择回来。调查显示,81%的留学归国人员认为,国内创业机会比国外“更好,甚至好得多”,回到国内“做成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

当然,回国并不意味着一马平川,机遇与风险总是相伴相生。投身国内医疗器械产学研后,张极很难按时更新国外行医执照,这意味着他丢掉了令全家衣食无忧的“铁饭碗”。

在国内,张极的月薪只相当于他在国外做医生5天挣到的钱。有朋友说他“太傻”“简直无法理解”,但他并不这么想。“我砸了‘铁饭碗’,但得到了回国创业、实现理想的大好机会。”张极看好自己的新技术投入量产和临床的市场价值,“未来的收益无可限量”。

两年前,吴桂德来到德国柏林洪堡大学攻读法学双硕士,毕业后继续留在洪堡攻读博士学位,专注知识产权保护。对他来说,毕业后回国是早已决定了的事,是“顺应大势”。

“一方面,随着全球化深入和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特别是近年来中国企业在德国大量收购当地企业,不可避免涉及很多知识产权问题;另一方面,国内制造业不断升级,中国需要健全知识产权制度,为‘中国制造’品牌保驾护航。”

与张极和吴桂德的毅然决然相比,李沛祥的回国经过一番心理挣扎。20多年的打拼,他已在加拿大生物材料研发领域开创一片天地,其创办的ABM公司被加拿大外交部推荐为温哥华地区5个最具潜力的公司之一。

2012年年底,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李沛祥参加了南京“321”人才计划招聘,被成功选中。当地政府第一时间把补助打到账户上,当地招商引资的官员和投资者有着专业和完备的知识储备,这些令他深受触动。

迈出第一步,他便一发不可收拾。继南京之后,李沛祥又在镇江成立了一家新公司。“希望5年之内,销售额可以破亿,实现上市!”他雄心勃勃。

承办单位:国是智库基金管理委员会 国湘控股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07309号-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王克桢楼506-507室 邮编:100871
电话:010-62747602 62747662 62750165   邮箱:services@010551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