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家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观察家 >> 学习会 >> 浏览文章


民生建设没有终点,只有新起点
 来源: 浏览次数:1283次 更新时间:2016-12-29
原标题:民生建设没有终点,只有新起点

健康作为第一民生要务成为各项民生事业的基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前提。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实现全民健康为目标的“健康中国”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从维护全民健康和实现国家长远发展出发,为人民群众建筑出一条“健康之路”。

民生建设是一项永恒的民心政治工程

201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考察时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要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民生建设是一项永恒的民心政治工程。首先,民生建设是党和政府的神圣职责和终极目标。十八大以后,中央明确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力争在建党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其动力基础就是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与质量,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动力来源则是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民生建设由此成为党和政府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不可或缺的神圣职责。同时,把民生建设当成党和政府的神圣职责就要坚守“五大发展理念”,特别要践行“共享发展”理念,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的成果让人民共享,将新增财力更多地用在民生建设上。

其次,民生建设伴随着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不断加以完善。当前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仍然不高,基尼系数仍然在高位徘徊,贫富差距仍然存在,贫困人口不仅总量相对较多而且分布相对较广,人民群众的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以及住房等民生制度在实施过程中还遇到一些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高度的政治担当关注民生、重视民生,切实保障民生和改善民生,“一件接着一件办”,增强民生项目及民生制度供给的普遍性与公平性,注重民生项目及民生制度建设的“稳定性、连续性与累积性”,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与质量。

再次,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关系国运。只有依据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原则持续不断地反思民生建设中取得的成就、存在的不足,才能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这意味着民生建设永远没有终点,它始终处于途中,只有一个又一个的新起点。习近平总书记从“最大的政治”角度开展民生建设,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重点与关键所在,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努力让人民群众过上更有保障、更加体面的幸福生活。

民生建设要牢固树立底线意识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意识是方法的规制。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应有之义,也是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特别是“共享发展”理念的实践必然。但是,民生建设所说的没有终点站并不是意味着民生投入的无底洞,而是要牢固树立底线意识,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从而实现“没有终点站”与“底线意识”的辩证统一。

贯彻底线思维、坚守底线意识就是要科学划分各民生项目及其所体现出来的权利与义务关系中哪些属于“底线部分”,哪些属于“非底线部分”。其中,“底线部分”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而设定的,不论是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城镇职工、城乡居民乃至外来灵活就业人员,这部分的保障待遇均按照一定的标准大致相同地给付,以保证解决基本生活需要的待遇需求具有一致性,这是社会各界特别是党和政府必须承担的底线责任,也是“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前提与可靠保证。为此,要继续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思路,切实做好改善民生各项工作,切实保障所有群体的基本生活,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支撑。

坚守底线思维开展民生建设主要通过社会政策保基本和财政托底来实现。它要求我们在教育、就业、医疗、社会保障、住房等民生领域提供基本保障,满足人们基本的生存与发展需求,这样的保障具有托底的性质。从托底性民生项目来看,解决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问题从根本上讲还是要通过资金倾斜性的投入把这些地区的教育抓好,“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解决就业问题则要通过职业培训及鼓励创业等手段重点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切实加强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工作;对于住房问题,政府也必须“补好位”,为所有困难群众提供“基本的住房保障”,确保住有所居。从托底性民生建设对象来看,坚守底线思维就是要托住特殊困难人群的底,守住他们基本生活的底线,尤其对各类困难群众要“通过完善各项保障制度来保障基本生活,让他们逐步公平享受当地基本公共服务,满足他们基本的居住条件”。坚持“底线思维”要和加强“顶层设计”辩证统一起来,完善老年人各项福利制度,增强政策合力,满足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那样,“加强养老公共服务,内容上要多样,财力上要倾斜,全社会一起努力,把老年人安顿好、照顾好,让老年人安度晚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民生建设之路,为人类民生事业贡献中国模式,不断增强中国民生事业的制度自信与道路自信。

承办单位:国是智库基金管理委员会 国湘控股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07309号-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王克桢楼506-507室 邮编:100871
电话:010-62747602 62747662 62750165   邮箱:services@010551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