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国际军事安全合作,走好今日长征路
■国防科技大学国际问题研究中心 马可为
10月21日,习主席在纪念长征胜利八十周年大会上强调,要加强国际军事安全合作,积极履行同中国国际地位相适应的责任和义务,同世界各国一道共同应对全球性安全挑战,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更大贡献。
当今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国际军事安全合作,是国与国之间加强联系,携手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威胁,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发展的重要一环。随着国家实力的增长和海外利益的拓展,积极开展对外军事安全合作,成为实现强国强军梦、走好今日长征路的必然选择。
近些年来,我国对外军事安全合作蹄疾步稳、全面推进,在国际维和、联合军演、交流访问和参与国际救灾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1990年,我国向联合国停战监督组织派遣了5名军事观察员,开启了我军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序幕。截至目前,我军先后参加了24项联合国维和行动,累计派出维和军事人员3.1万余人次。中国军队现有近3000名官兵在联合国9个任务区执行维和任务,包括工兵、医疗、运输、警卫、步兵等15支维和分队及100余名参谋军官和军事观察员。2015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将建设8000人规模的维和待命部队。今年10月11日,我军赴南苏丹达尔富尔地区维和的直升机分队配套装备物资从天津港启运,标志着我军首支维和直升机分队已正式开始部署。我军履行联合国维和使命的规模进一步扩大,能力进一步提升,充分展示了我国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决心。我军还积极参与印度洋海啸、巴基斯坦地震、印尼地震、海地地震和尼泊尔地震等国际救灾行动,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中国军队过硬的业务素质和良好的精神风貌。
同时,我国坚持共同安全、综合安全、合作安全、可持续安全的安全观,全方位发展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军事关系,推进务实性军事合作,加强防务领域对话、交流与合作,增进互信、防范风险、管控危机,推动建立有利于亚太地区和平稳定繁荣的安全和合作新架构。2002年至今,我国已与30余个国家举行了数十场双边或多边联合训练与军事演习,我军通过中俄“海上联合”演习、“和平使命”上海合作组织联合反恐军事演习以及参与“环太平洋”多国海上联合军演等,加强了与外军的交流和相互了解。近年来,我军还开放部分敏感军事设施,邀请外军代表团参观原第二炮兵司令部、陆军装甲部队、空军基地、海军基地、军事院校等重要军事单位,我军首艘航母辽宁舰、潜艇部队等也接待了外军要员参访。今年1月,伴随着中央军委机关的调整组建,中央军委国际军事合作办公室正式成立,体现了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对加强国际军事安全合作的重视,为今后持续拓展军事安全合作空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联马团运转投送部副主任迈克尔·多恩中校为我维和官兵授勋。(资料图)
加强国际军事安全合作,既有助于巩固国防,稳定周边,为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营造良好的国际安全环境,也使得我国在维护国家利益特别是日渐扩大的海外利益时有了更加灵活、丰富的手段,国家安全利益、发展利益获得更加坚实的保障。同时,不断拓展的国际军事安全合作,对促进我军战斗力的提升也大有裨益。通过高层互访、联演联训、合作护航、并肩维和、同场竞技以及携手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我军在与外军的近距离接触和交往中开阔了训练与作战思路,汲取了有益的经验,在互通有无中增长了能力,同时也展现了自身的良好素质和精神风貌,体现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担当和实力,有利于提升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尽管成绩不凡,但我国的对外军事安全合作仍面临着一次新的长征,尚有许多工作需要抓紧时间向前推进。其中,尤需进一步拓宽军事安全合作领域,不断增进与周边国家和世界主要大国的战略互信,提升军事安全合作的水平。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日益交织,国际恐怖主义、跨国有组织犯罪等威胁在网络时代进一步加剧,军事斗争形式已经悄然改变,应着力推动建立公平有效的集体安全机制和军事互信机制,使合作领域向海洋、太空、网络、电磁等空间拓展。同时,进一步建立健全我国驻海外机构和人员的人身安全和资产安全保护机制,为维护我国海外发展利益提供坚实保证。近年来,我国驻海外企业员工遭遇恐怖袭击、绑架勒索,多名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官兵血洒他乡,进一步增强驻海外人员人身安全保卫措施,避免出现不必要的牺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都离不开国际军事安全合作的推进和拓展。
加强国际军事安全合作,尽管只是实现民族复兴的新长征中的一小步,却是必不可少的一步。在互联互通的世界中,单打独斗、闭门造车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不断地以求索的眼光观察世界、关注先进、汲取经验,才能在新长征途中保持正确的前进方向,最终到达梦想的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