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中国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读懂中国 >> 智库要闻 >> 浏览文章


国企再度引领中国对外投资
 来源: 浏览次数:1059次 更新时间:2017-09-04

在监管机构出手打压私营企业境外并购热潮后,上半年国有企业和国有基金达成287亿美元海外交易,超过私营企业。

国有企业在2017年再度成为中国海外并购交易的引领者,此前当局出手打压私营企业一连串雄心勃勃的境外投资。

根据普华永道(PwC)的分析和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的数据,今年上半年,国有企业和国有基金宣布的跨境收购交易总额达到287亿美元,高于私营企业的266亿美元。

国有企业的海外收购交易包括中国投资公司(CIC)以138亿美元收购总部位于英国的Logicor,这是今年迄今中国最大的海外并购交易。

今年上半年是一年半以来政府背景的海外并购交易总额首次超过私营企业对外投资。与去年下半年相比,国有企业的海外并购交易总额提高了86%,而私营企业的交易总额下降了40%。

但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随着监管的放松,私营企业迅速成为了中国全球并购交易的面孔。海航集团(HNA Group)和腾讯控股(Tencent Holdings)成了中国最知名的收购者。

即使是在2016年上半年国有企业购买力达到最顶峰的时候——中国化工(ChemChina)(见题图)同意以440亿美元收购瑞士先正达(Syngenta),腾讯敲定86亿美元收购芬兰公司Supercell等交易也使私营部门成为跨境交易方面最强大的一股力量。

对政府而言,尤为令人沮丧的是一波奇奇怪怪的收购——规模并不大的自然资源公司纷纷收购视频游戏开发公司和好莱坞制片公司。

这一切在去年底遭到打压,当时监管机构开始担心中国企业正利用海外并购将资本转移到境外。

中国的银行业监管机构对海航、大连万达(Dalian Wanda)、复星国际(Fosun International)和安邦保险(Anbang Insurance)的债务状况,以及这些借款人给中国银行业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展开了调查。

随后这些公司大幅削减交易,安邦的董事长被当局带走,至今下落不明。

这次打压促使国有银行暂停为私有企业的海外交易提供融资。

“只能是国有企业,而且只能是比较知名的企业,”香港一家中资银行的高管在谈及银行愿意为哪些客户提供海外交易资金时说,“我们不跟地区性企业,甚至省级(国有)企业合作……问题不仅在于交易能否完成。就算交易完成,依然会有针对交易的调查。”

这对个别私营企业造成了显著影响。今年早些时候,一家国有银行撤回了对中弘卓业集团(Zhonghong Zhuoye Group)竞购纽约上市公司Brookdale SeniorLiving的贷款,此前该行修改了其对中弘卓业的风险状况评估。

此举使这笔40亿美元的私营企业交易泡汤,原本这笔交易有望成为今年最大的私营企业收购交易之一。

承办单位:国是智库基金管理委员会 国湘控股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07309号-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王克桢楼506-507室 邮编:100871
电话:010-62747602 62747662 62750165   邮箱:services@010551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