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现代世界体系的不断推进和完善,国家逐渐成为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积极行动者和发展动力的供给方。将国家治理能力作为衡量一国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2017年1月8日,由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研究院研发的《国家治理指数报告2016》(以下简称《报告》)在上海发布。《报告》旨在对全球各个主权国家的国家治理程度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估。本年度的报告评估对象范围也由去年的111个国家扩增到192个国家,基本实现了全球覆盖。在2016国家治理指数总排名中,中国国家治理表现不俗,位居第28名。
《报告》介绍及总排名分析
本年度《报告》的主题为“国家治理的基础之维”。《报告》指出,国家治理更多是指国家范围内的治理,是一种综合性的分析框架。西方学者往往把设施当作是理所当然的、无需考虑的内容。但是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设施和秩序显然是最重要的基础性条件。因此,国家治理指数在指标体系设置上,着重体现了设施、秩序和服务等基础性指标的重要性。
在具体的指标设置上,《报告》采用四级体系:一级指标包括“基础”、“价值”、“可持续”三个指标,各一级指标下又细分为一系列具体的二级、三级和四级指标。评估指标全部采用客观数据,指标间权重采用“层次分析法”,综合大量专家的评估,确定指标权重。
从最终的排名结果可以看出,一些经济强国和传统意义上的小国在总排名中位居前列。丹麦在本年度的国家治理评估中表现出色,成为全球第一。绝大多数G7/8及G20等国际组织成员国位于前30名内。前30名中还包括挪威、荷兰等西欧北欧国家,以及瑞士、卢森堡、以色列、新加坡等“小国”。南非、印度和俄罗斯等部分区域大国排名低于预期。从地理分布上看,中国、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位于第一梯队。俄罗斯,南非,阿根廷、巴西等拉丁美洲国家,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亚洲国家以及一些东欧国家位于第二梯队。印度、太平洋及加勒比岛国、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中东和中亚国家组成第三梯队。第四梯队国家多为卢旺达、阿富汗、海地、索马里等国家治理问题较多的最不发达国家。
2016国家治理指数得分总排名前三十国家
(说明:A.基础性指标得分B.价值性指标得分C.持续性指标得分)
2016年报告中排名前30名的国家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已完成现代化的西方传统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国;另一种是有着优异的自然禀赋或是治理规模较小的国家,如丹麦、瑞士、新加坡等国。中国是这两类国家的例外,中国是排名前30名中唯一的人均GDP在10000美元以内的发展中国家,而其他的各个国家人均GDP均在20000美元以上。作为一个具有庞大领土规模和复杂治理问题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治理水平能排在第28位实属不易。
分项指标介绍及排名分析
基础性指标主要考察全球各主权国家在基础性治理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其中包含三个二级指标,分别为“设施”、“秩序”和“服务”。西方传统现代化强国和经济大国名列前茅,一些治理规模相对较小的国家表现不俗。各国得分全球分布情况显示,西欧、北美和东亚三个地区得分高于其他地区。非洲、东欧、中亚和中美洲地区得分偏低。这说明全球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存在较大差距,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没有得到很好的建设。西方传统发达国家在基础设施领域有优势,但发展中国家正在缩小其差距。“基础性指标”的评估是以“人均”作为评价标准,领土规模小和人口少的“小国”在这一指标上较有优势。
价值性指标主要考察全球各个主权国家在“价值性指标”上的表现情况,分为公开、公平和公正三个二级指标。其中,公开指标包括财政公开、立法公开和决策公开三个评价标准;公平指标包括分配公平、保障公平两个评价标准;公正指标包括性别公正和少数群体公正两个评价标准。排名前50名的国家,得分差异不大。从整体上看,小国排名相对比较靠前。从经济体量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有,但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一些小国和发展中国家排位相对靠前的原因是部分指标得分突出。在洲际分布上,前50名的国家分布比较均衡。北美、东南亚、北非和西欧诸国得分相对较高。
持续性指标考察了全球各个主权国家在国家发展持续性上的表现,分为效率、环保和创新三个二级指标。其中,效率指标包括治理成本和治理产出两个三级指标;环保包括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两个三级指标;创新包括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两个三级指标。创新指标中各国的得分差距巨大。如前20名国家的平均得分是排名靠后的国家的几十倍。环保指标中由于全球各个国家环保数据都不高,导致排名前列的国家和排名靠后的国家分差不大,如第一名和最后一名国家的得分只相差一倍。中国在创新指标中排名前列。各洲情况来看,欧洲各国得分高且差异不大。美洲和亚太区域各国得分差距较大;非洲国家的水平普遍低于全球范围内的其它地区。
专题比较分析
首先是美国、加拿大和中国的对比。这三个国家幅员相近,治理规模相似,而且在今年的排名上紧密相邻,分别排在26、27、28位。通过左图一级指标的比较可知,美国在基础性指标中的排名最高,加拿大在价值性指标中的表现最好,中国在可持续指标的得分最高。但是,三个国家的得分在三个一级指标中的差距并不大。具体来看,在设施、秩序和服务指标中,三个国家得分较为接近,美国稍微领先;在公开指标中,中国表现相对突出,得分领先较多;在公平指标中,美国表现相对最好;在环保指标中,三个国家得分相近,表现都不好;在创新指标中,中美的表现最好。
中、加、美三国得分比较
其次是金砖国家的对比分析。通过图表,我们可以发现:在设施指标中,南非得分相对最低,俄罗斯和中国表现相对最好;在秩序指标中,印度得分相对最低,其余四个国家得分接近;在服务指标中,俄罗斯和中国得分突出,其余三个国家得分接近;在公开指标中,巴西和中国表现最好,俄罗斯表现相对最差;在公平指标中,南非得分相对最低,其余三个国家表现难分伯仲;在公正指标中,南非则得分突出,中国处于中间位置,其余三个国家表现较差;在效率指标中,五个国家表现类似;在环保指标中,五个国家绝对得分都不高,排名靠后;在创新指标中,中国表现最为出色,印度和南非的得分最低。
金砖国家得分比较
最后是二十国集团的得分对比。从图表所显示的数据来看,我们可以发现:第一,总的来说,G20国家各项指标和总的得分差距不大,均处于较好的水平;第二,传统的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英国均排名前列。而一些新兴国家离这些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第三,在基础性指标中,印度的得分最少,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表现出色。中国排名中游;第四,在价值性指标中,俄罗斯和韩国表现不佳,亚洲国家中印尼和中国表现相对较好,法国得分最高;第五,在持续性指标中,韩国得分最高,沙特、印度表现不佳,中国排名前列。
二十国集团得分对比
专家观点:国家治理的中国方案
基础设施的改善会带来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帮助摆脱贫困,提高国家治理水平。基础性条件对于发展中国家至关重要。所谓的“失败国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没有严肃地看待基础性条件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这些国家受到西方治理观念的引导,在基础设施和秩序等内容尚未完全建成的情况下,就过早地引入了自由民主的价值观。因此,发展中国家要突破西方价值观的藩篱,首先要做好基础性指标的建设和发展,然后再将精力转移到实现价值性指标。
根据中国30多年来的发展经验,课题组提出以下三大方面的国家治理建议。第一,发展中国家要注重基础设施的完善。发展中国家要实现基础设施的尽快完善,不仅需要国际组织的技术支持和资金援助,而且也需要加大本国财政投入并制定有效的基础设施建设长期规划。如成立全球基础设施联盟、实现基本道路权、实现平等信息权、实现安全饮水权、实现均等卫生权等;第二,发展中国家要维系稳定的公共秩序。一方面需要实现本国政体制度化运转,另外一方面要防止其他国家利用民主输出对本国政治的干涉。如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减少产生难民的机会、优化社会治安环境,努力降低犯罪率、建立有效政府,维持政局稳定、加大农业投入,提高粮食产量、消除极端贫困现象、保护生态环境等;第三,发展中国家应具备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发展中国家应提供足够的公共产品,满足本国居民对于公共服务的基本需求。这就需要发展中国家在卫生、教育和就业等领域统筹财政力量,实现均衡发展。如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行孕妇产前定期检查制度,实行全民新生儿疫苗免费接种制度、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健康知识宣传教育,降低重大传染病(如艾滋病、肺结核、痢疾)的发病率,到2030年,发展中国家争取通过预防、治疗及促进身心健康,将非传染性疾病导致的过早死亡减少三分之一、在公共场所推行全面禁烟,接受世界卫生组织的业务指导,并在其协助下监控重大疫情的传播、加大教育投入,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重视就业,推行积极的就业政策、提高各级政府决策能力等。
总之,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三个途径加快本国基础性指标的建设。一是在机制上成立全球基础设施联盟,创新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二是积极与国际组织合作,在其技术支持和物质援助下开展建设;三是统筹本国财政投入,设计科学的长期规划。中国有望在2015年后发展议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一方面在国内实施新的国家治理发展议程,另一方面通过南南合作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共享国家治理的经验。
出席此次发布会的还有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燕爽、上海市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朱鸿召、华东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应培礼、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房宁教授、北京大学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何增科教授、清华大学政治学系景跃进教授和任剑涛教授、《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马克思主义部主任李放研究员、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齐佳音教授、《解放日报》理论部主任王珍等。各位专家和学者就报告内容分别作了评议和发言,对《报告》给予了支持与肯定,同时就《报告》的进步与完善提供了建设性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