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中国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读懂中国 >> 智库要闻 >> 浏览文章


李克平:投资拉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是中国经济发展必然选择
 来源: 浏览次数:1183次 更新时间:2016-12-19

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原总经理李克平演讲

我从我个人角度提一点思考,再稍微谈一点国际上可能的一些做法,提出一些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

第一个问题是,中国到今天仍然是一个新型经济体发展中大国。为什么?我们长期把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整个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在通常的理解中,我们只有走到前沿才会面对创新等挑战,如果你还有很大空间可以跟踪、消化、吸收、引进、去复制、提升,那么在战略、定位上式中还是有差距的,我觉得对已经处于前沿的国家来说,这一点毫无疑问,我们必须深刻理解中国的这样一个定位,这是我们面对未来的一种选择。

大家都知道在过去三十年全世界最重大全球经济格局最重大的变化是什么?是中国的崛起和发展。从几乎在全球经济格局中无足轻重,简单的GDP的量是第二大,第一大的贸易大国,第一大的制造业大国,这些大家都知道,如果数产品大概有几百个在全世界产量是第一。为了对应这些生产我们从全球进口的自然资源、大宗商品、能源也是全球第一。如果说30年前在讨论全球经济问题和国际投资的时候,可以忽略中国因素,但是实际上在十年前,如果有任何一个人忽略了这个因素你就没法正确认识世界经济。比如说这一轮大宗商品的超级周期的“上”和“下”,都和中国在2007年2008年整个变化分不开的,这是基本的事实,一个基本的变化。

但是毫无疑问就像很多分析已经熟知的,这是主要靠要素投入、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带来的。为什么我们不能继续延续?是它的代价太大。是资源的硬性约束绷得越来越紧,是因为它的代价越来越惨重,以至于背离我们经济发展目标,就是人民的福利。所以这一点是早改比晚改好,而且已经谈论很多年,一定要改。

第二点我个人体会,其实在国家发展纲要中已经对这些问题有很多阐述,我个人体会国际竞争,历史机遇,在我看来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是驱动中国决定这样一个战略非常关键的因素,原因就在于像今天高主任一开始提到新型经济的故事。在我们全球对经济的投资和项目包括风险、新科技了解中,其实对这些最领先的企业,你可以发现那里蕴藏的巨大的潜力。因为在中国其实我们能够享受分享到最突出的是商业模式的创新。比如说像以阿里巴巴、腾讯这些为代表的,实际上在技术原创上,在整个发达国家更准确得说,其实主要是在美国,其他一些技术其实分散地,如果在这个领域中最领先毫无疑问是美国,你去问全世界最重要投新科技的投资家,最成功最重要第一毫无疑问是美国,第二会有包括中国、以色列和欧洲的一部分。比如说德国、意大利、法国。还有一个重要地区是北欧,他们会各有特色,但是在这些领域中,目前在孵化器,在实验室,在研究、科学、知识、技术酝酿巨大完全无法想象变革可能性,可能在未来十年、二十年,这些现在实际上有很多书籍专门介绍很多,关键这是一个实际发生的。问题在于这种新技术特点跟以前有一点不同,就是有的新经济一旦产业化以后,扩张成本非常低,几乎接近零成本,这种扩张带来赢者通吃的效果,如果有先发优势不同于以往可以以非常低的成本迅速扩张。你看搜索引擎,谷歌的垄断地位是没法去竞争的,这和整个产业的特点分不开的。

这里面只是想说一点对大量新经济所带来可能的产业变化、经济格局变化、利益收入分配变化、生活方式变化,的确是我们很难想像。如果这一轮新科技革命,现在是酝酿、蓄势和逐渐形成,和在原有基础上做一些拓展,在一旦形成大趋势出现以后,如果我们落后可能我们丧失非常非常关键的历史机遇。所以我觉得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这是说为什么我们一定要转变这种生产模式。

另外创新战略,或者创新战略采取的政府推动创新的政策,在国际上的一些做法,给我们有什么样的启示?首先有一点,因为刚才宋晓梧会长也提到产业政策的争论,创新政策也是一种产业政策,在主要发展国家,在重大创新上无一例外都会有自己直接或者隐形的产业政策。区别和特点在哪里?第一,任何一个国家在制定自己的产业政策,或者说创新的战略时候,都会有一个基本背景,就是对于国家长远利益,以一种新的产业,重大的技术突破,或者特定时期,比如说二战时期的核弹,这样背景下政府给予支持,都是毫无疑问会有这样的背景。但是在所有这些产业政策制定中存在大量的争论,在政策制定者也存在很多权衡、纠结和考虑,焦点在哪里?这可能跟我们从中国特点角度考虑问题稍有不同就是说。它考虑的一个焦点是政府和企业关系,或者政府和被支持对象关系,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应该说基本理论基础还是所谓市场失效,在重大问题上当市场失效或者弱效的时候,政府有形之手需要介入,在科技创新推动新产业和发展上政府有形之手就是必要和有效,这是基本的背景。

第二,具体实施首先设定一个方向选择,哪些领域、哪些行业、哪些技术、哪些产品需要你介入,这个在一些国家做法差异很大,毫无疑问它要有前瞻战略性、有重大突破、有颠覆性的影响,这些有很多定义,做法会稍有不同。我们说其中权衡考量的时候,是一个利益和市场失效之间的权衡。

再一步,在国家政策或者是战略对创新给予支持的时候,不是一个从生到死全流程,因为我们都知道以科技创新为例,从科学的发现、发明到技术转化到技术的成熟再到技术的商业化、产业化,最终市场的开拓,实际上是很长的链条,有的产品要酝酿很多年,政府不是说对某一个产业支持,或者对某一个产品的支持,是从头到尾,它要把它切分为不同的阶段,在不同的阶段用不同的政策工具,为什么?要解决在哪个阶段是政府进去最有效的,这里面考量比如说在研发上是基础研究上,应该说几乎毫无例外是支持最多的。在教育培训上国家支持是最多的,在传播发展上国家支持是最多的,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整个从发明技术的创新、产品的转化、市场推销,这些过程中,实际上不同的手段起得作用不一样,到了一定阶段这种支持负面作用大于正面作用,包括有垄断,包括有竞争。

这里面有一个问题,政府制定政策的时候,考虑这样阶段和工具搭配效果的时候,有两点很重要,第一点不能影响私人企业和私人资本进入。就是说当社会的资源有很大兴趣动力去投入这个领域的时候,市场的有效性可以发挥得,它可以通过市场来选择。因此,政府就要淡化。当在其他阶段还没有这种的时候,政府的作用应该发挥更大。第二点就是说这种扶持要保证市场的竞争有效性。再一点政府在这一点考虑的时候,是我们经常遇到的难题,但是缺乏一些有效解决方法。就是科技创新的时候风险承担和收益的分享,最糟糕的情况是成本社会化,全都公共资金担了,收益私人化,收益属于少数人,这显然不是社会支持这个全部的初衷,既希望有这种技术的发现和成长,但是也希望在整个风险分担来推动它发展,但是收益分享也要有相应社会化的安排。所以从工具上,这就是说在政策制定的时候,这些考虑的角度我认为对我们是很有启发,就是说在处理政府和企业的关系中,不是简单的管与不管,而是去探索、判断、政府在什么事情?在什么事情的什么阶段?用什么样工具和方法能够解决风险承担的问题?鼓励投资大、研究周期长,但是对未来有益的,政府规划作用不可或缺的,因为它会集中全国乃至全球的一些资源来高瞻远瞩判断未来的趋势,这是单个企业会很困难。所以这种规划、引导、服务、评估等等毫无疑问的,但是在把握的时候其实需要有对政府和市场、政府和主体更准确的判断,这样才能使得这种政策在我们坚持一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配置资源起决定性作用下,由能够发挥政府的作用去解决政府失效,并且能够把国家的长远利益和这种创新驱动的发展有效结合起来,这里面其实有很多是我们深入思考和避免我们在过去一些教训。

因为我们过去很多产业政策的确也有失效和失败的地方,这里面和新的创新发展战略之间的不同,需要创新的内容之一,就是政府和企业之间的作用需要有新的充分考虑市场,企业主体和政府重新的构造。

最后还有一点,在进行所有国际比较,如果有人需要研究的话,我顺便提一下,世界银行在2016年有一系列关于创新和创新国家政策的研究报告,就是今年出来,分国别有很多。OECD在2010年之后也有很多这样案例的研究,这对借鉴国际经验还是很有帮助。当然也还有很多不同意见和争论,讨论核心其实也是政府、企业、市场,谁的效率更高,对社会怎么更有利。

最后我要说的一点是在我们浏览所有国际研究文献中,和我们中国研究创新有一个很大的不同,是对基础性制度改革创新的研究很少。为什么?因为我的理解在一些发达国家,从法律、公司治理结构、产权保护、包括知识产权保护、企业家精神、激励机制等等这样一些基础性制度方面都已经相对完善。所以他们更多的集中在可以产生作用,有动力机制,有激励机制这样一个融资体制的安排下,怎么实施这些政策?而中国面临的创新是我们的体制改革远远没有完成。就像我刚一开始说我们谈到转型的时候说得比较多是粗放要素投入生产经济增长方式带来过去40年高增长,毫无疑问过去40年高增长有改革的红利,没有改革的红利刚开始80年代的农村没有什么投入特别是前半期,我们人口红利没有开放和改革这种低成本的优势根本不可能创造中国最大的出口导向,熟练劳动,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全世界人口多的地方有得是,那是潜在的人口红利,印度人口现在跟我们差不多。你去非洲看20多岁人口中位数,问题是人这样的要素如果没有改革和体制结合起来,是不可能变成现实的生产力。所以我说在中国体制改革的创新毫无疑问,就像国家规划中提到两个轮子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的创新,体制改革的任务远没有完成,而且任重道远。季主席做得报告介绍国有企业,这是我认为数据最多最完整的一次介绍。当然也使我们对国企的状况、困难、改革难度有很好的理解。请允许我这里稍微谈一点不同的感觉。

比如说央企九大职能,是我们的特点,现在的实际情况不错,是我们未来构建的理想模式,是我们社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常态吗?还是说我们要面对这些东西去改造?国有企业承担任何社会职能不是没有成本的,只是国家的成本用财政、政策性工具和用企业的利润是不同的账户的处理方式。如果企业采取履行国家政府职能是更有效,这个模式就是好,就是创新的。如果企业耗费成本,再加上对企业本身职能影响,加起来影响低于用社会用政府手段解决,这成本就是低效的,我们面对还是改革。谢谢大家。

承办单位:国是智库基金管理委员会 国湘控股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07309号-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王克桢楼506-507室 邮编:100871
电话:010-62747602 62747662 62750165   邮箱:services@010551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