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欧洲时报
【欧洲时报网】“欢迎中国企业来投资”如今几乎成了欧洲领导人和高官访华时必提的“口头禅”。近日访华的法国外长埃罗和比利时首相米歇尔就俨然成了各自国家的“超级推销员”。
在中欧高层互动频繁、卖力互推的背景下,有一个问题被凸显出来:虽然大背景向好,但民间的实际往来依然遇到很多现实问题,近日一再受挫的中企赴德投资更是引发争议。
一周之内,德国政府先是叫停中国投资者对德国半导体设备供应商爱思强的收购,之后又阻挠照明公司欧司朗将子公司出售给中国人。此前,中国家电制造商美的集团收购德国工业机器人巨头库卡也曾一度受阻。新一轮对中国投资者收购行为的恐惧似乎正在德国蔓延。
对于德国政府的做法,德国商界显然并不满意,发出明确警告称中国的发展不是威胁而是机遇,不要在德国提高针对中国人进行企业收购的门槛。与此同时,德国政府的做法不但引发中方高度重视,更是引起了正与欧洲大陆抢夺资本的英国的注意。
英媒趁机抛橄榄:欢迎中企来投资
对于中国资本在欧洲大陆受挫,英国媒体则表示,中企收购跨国公司不过是全球资本流动的正常表现,英国欢迎欧洲拒绝中国投资,并期待与中国继续密切经贸往来。
英国《每日电讯报》10月31日发表文章称,如果英国足够聪明的话,就会发现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英国应该做些点心,沏壶花茶,让中国投资者感到宾至如归。中企已经收购了福来德百货、披萨快递、维他麦、Gieves & Hawkes、莫里斯车厂等诸多英国企业。近年来,中国还对英国足球俱乐部产生浓厚的兴趣。据德勤统计,英国是中企第二大收购目的地,仅次于德国。
文章指出,对于“中国资本正在抢夺我们的关键产业”这种言论完全是捏造出来,三十年前欧洲也对日本投资发出过类似的警告,对其他新兴经济体也是一样。如果欧洲其他国家也对中国投资说不,英国就迎来了商业发展的新机遇,欧洲的损失很快就会成为英国的收获。
中国驻德大使撰文抨击德国“贸易保护主义”
在2日出版的《法兰克福汇报》上,中国驻德大使史明德撰写客席评论,认为德国现在正向中国释放错误的信号。他抨击说,德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正在抬头。
据中新社援引德国之声报道,史明德在文章中表示,中国企业在德国的投资行为正处于起步阶段,但已经遇到了阻碍,对此他表示不解。“对于两国间的经济合作以及投资合作的进一步健康发展而言,这显然是不利的。”中国驻德大使在客席评论中接着指出,目前外国在德投资中,来自中国的资本只占0.3%;而且,与德国在华投资相比,中国在德投资的规模只有前者的1/10。
史明德还注意到了爱思强收购案被叫停重审的风波。他在文章中对此表示了“忧虑”,称德国正在向中国以及其他国家释放错误的信号;而德国政府对待中国投资的做法则让北京方面感到“上当受骗”。史明德强调,中德两国间建立有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因此,双方应当通过对话和磋商来解决问题,而不是不经事先磋商就单方面造成既成事实。史明德批评说,不应该这样对待伙伴。
中国大使在文中希望,中德两国间的合作关系,应当由两国政府以及两国企业来决定,“不应当由其他政治因素或第三方力量来介入。”报道说,史明德的这一表述,暗指此前《商报》的一篇报道,称德国政府是收到了美国情报部门的消息才决定叫停重审爱思强收购案。
中国商务部:望德方客观对待中企赴德投资
针对近期中企赴德并购频频遇阻一事,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2日在北京称,希望德方能“理性思维”,为中国企业在当地开展投资活动创造良好氛围。
中新社报道称,沈丹阳在当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指出,近年来中国对德投资虽增长较快,但总量依然不大,德国一些政府官员和民众对中国企业赴德投资并购会把德国的技术和工作岗位转移走的担忧是“不必要的”。实际上,中资企业投资为当地创造了上万个就业岗位和大量的税收,也为德国企业拓展海外业务带来了资金和市场渠道。
他称,中方希望德方重启对该并购案的安全审查仅为个例,“因为这一举措将不利于中德双向投资的健康发展和经贸合作大局。”
沈丹阳表示,中方尊重各国在其法律框架下开展安全审查,同时也希望在审查中提高透明度,明确判断标准,给予各方投资者平等待遇。希望德有关方面能“理性思维”,客观对待企业商业行为,为中国企业在当地开展投资活动创造良好氛围,促进中德双边经贸合作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