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景中国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全景中国 >> 图说中国 >> 浏览文章


广西宾阳:百年陶艺在创新中走宽新路子
 来源: 浏览次数:1397次 更新时间:2017-01-05

广西宾阳县邹圩陶瓷制作已有200多年历史,制作时采用本地特有的红泥,经过采泥、练泥、制坯、晾坯、装窑、烧制、出窑等多道工序,工艺考究复杂,被列入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拥有123户700多人的下窑村,近70%的村民从事陶瓷生产。

1月5日,在广西宾阳县邹圩镇下窑村,邹圩陶器制作技艺传承人颜长希在窑里查看已经烧制好的陶瓷产品。

广西宾阳县邹圩陶瓷制作已有200多年历史,制作时采用本地特有的红泥,经过采泥、练泥、制坯、晾坯、装窑、烧制、出窑等多道工序,工艺考究复杂,被列入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拥有123户700多人的下窑村,近70%的村民从事陶瓷生产。

近年来,由于受到铁、塑料等同类产品的冲击,邹圩陶器产品的销售市场不断滑坡。在当地有关部门的引导扶持下,当地陶艺师傅不断摸索创新,开发研制更多门类的产品,诸如陶瓷电茶壶、陶瓷电饭锅等,适应市场的需求。他们还在探索将传统手工艺与体验式乡村游结合,让百年陶艺重焕生机。

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广西宾阳县邹圩陶瓷制作已有200多年历史,制作时采用本地特有的红泥,经过采泥、练泥、制坯、晾坯、装窑、烧制、出窑等多道工序,工艺考究复杂,被列入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拥有123户700多人的下窑村,近70%的村民从事陶瓷生产。

1月5日,在广西宾阳县邹圩镇下窑村,邹圩陶器制作技艺传承人颜长希在打磨陶瓷茶壶。

广西宾阳县邹圩陶瓷制作已有200多年历史,制作时采用本地特有的红泥,经过采泥、练泥、制坯、晾坯、装窑、烧制、出窑等多道工序,工艺考究复杂,被列入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拥有123户700多人的下窑村,近70%的村民从事陶瓷生产。

近年来,由于受到铁、塑料等同类产品的冲击,邹圩陶器产品的销售市场不断滑坡。在当地有关部门的引导扶持下,当地陶艺师傅不断摸索创新,开发研制更多门类的产品,诸如陶瓷电茶壶、陶瓷电饭锅等,适应市场的需求。他们还在探索将传统手工艺与体验式乡村游结合,让百年陶艺重焕生机。

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承办单位:国是智库基金管理委员会 国湘控股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07309号-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王克桢楼506-507室 邮编:100871
电话:010-62747602 62747662 62750165   邮箱:services@010551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