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鲁宁
2015年10月11日至24日,我有幸应邀参加了国务院参事室赴美国学习考察团,随团开展了以“美国智库模式和发展趋势”为主题的考察和交流活动。在考察过程中,美国智库的定位清晰、特色鲜明、市场化运营、专业规范、平台先进、人才为本、潜心研究、思动结合、开放包容、引导舆论等特点,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美国智库的一些有效做法和成熟经验,更值得我们在智库建设和运作中借鉴和参考。
一是加强我国智库机构的多元化和特色化建设,提高信息公开水平。国家级、地区级和民间组织智库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来区分不同的研究方向和领域,形成定位明确、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科学格局;我国民间智库目前虽发展缓慢,但其潜力巨大,应坚定信心大力发展中国特色民间智库、争取国际话语权、增强中国软实力,落实促进民间智库发展的扶持政策,积极扩大各级智库机构的影响力;不涉及国家秘密的建言献策都应在国际互联网上公开展示并与网民互动,有条件的智库可以设立多语种网站,同时根据互动反馈意见,及时调整完善相关建议,有效提升研究成果的科学化与民主化水平。
二是要大力加强智库间合作和交流力度,注重培养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端智库。美国智库发展经验表明,强有力的政策推销机制和多元化推销渠道是发挥智库影响力及推广其研究成果的重要前提。我国智库在更加密切与政府部门联系、积极争取政府投入的同时,应通过服务社会、影响公众的方式提高多渠道筹集资金的能力,全面拓展自身服务范围,保证智库科研工作可持续发展;借鉴美国智库组织中常见的“旋转门”现象,鼓励智库、政府、大学之间研究人员的相互流动;加大投入,支持智库走出去、请进来,通过举办座谈、培训、会议、论坛以及合作研究、客座研究等形式,邀请各界学者、官员、企业家、甚至国外相关机构和专家共同开展研究,注重培养智库的全球视野和公关意识,加大舆论引导、资源整合和引进外脑力度,全方位提高我国重要智库的全球影响力。
三是灵活延揽智库领导人才、综合性研究人才和兼职人员、访问学者,建强多梯次的智库人才队伍。人才是智库的核心竞争力,决定智库影响力的最关键因素是人才。智库发展既需要有领导人才、研究人才,更需要综合性人才。智库研究不同于专业学术,智库发展需要有丰富阅历的人,有政府经验的人,更需要有对历史、人文、哲学、经济涉猎广泛的人;智库除了常驻的研究员之外往往还需要更多的访问和短期研究人员。如美国智库结构向着扁平化发展,大量小而精的智库产生,此类智库都强调要减少专职研究人员人数,大量吸纳兼职研究员,加强研究人员的流动性,大量招收访问学者,以提高研究实效,增进交流协作。
四是大力加强我国智库的研究能力建设,提升研究成果和决策咨询水平。智库做课题研究不能“闭门造车”,也不能仅仅靠简单的调查研究,应采用科学、系统的研究方法,依靠数据、事实等论据,进行历史的、逻辑的、定性与定量完美结合的全方位深入分析,并在实践中不断进行修正和完善,才能得出较为客观、真实的研究成果;同时,专业的智库机构的研究人员还应提高与高层领导、政府官员、政策制定者等政策界人士交流互动的频次和能力,使之能够及时获得可靠有用的信息资源,从而既能阐释和宣传政府决策,又能为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含金量高的咨询建议和行之有效的选择办法,进而提高智库自身的研究能力和影响力。
五是重视发挥地方智库的作用,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发展。地方智库对于本区域内社会变化和经济发展等问题的研究具有先天优势,面对社会、经济、教育、环保、人文等领域诸多现实问题,特别是政府部门不易关注的问题,地方智库可以提前入手、持续跟踪研究。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对地方智库的引导和扶持力度,拓宽与政府、公众间的交流渠道;同时,鼓励地方智库更积极地参与到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建设进程中,能做到思动结合(think and do),在相关政策实施过程中,不做局外人,也有所作为,积极做好政策落实的推动工作。可仿照北卡州立大学科研机构在北卡州郡县一级城市设立代表处,直接向一线用户推广实用科技转化产品的例子,部分国内有条件的智库也可以与重点关注、重点扶持地区结对子、建立联系点,在有针对性地提出该地区政策建议的基础上,采取多种方式推动督促相关政策真正落实到位。
(作者为省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副主任)